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急速發展及應用,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許長峯醫生與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阮子瀚博士攜手研發全港首個問診應用程式供醫科生作培訓用途。團隊參考真實病例,設計出不同性格和病歷的病人案例,結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成功研發「人性化」的「AI虛擬病人」,供醫科學生模擬診症時與病人互動,大大提升醫科學生問診採集病史的專業技巧和準確性。早前港大醫學院更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將跨地域的病例納入問診應用程式,革新了傳統醫科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臨床學習機會。未來亦已計劃與海外不同醫學院合作 。
關於「AI虛擬病人」問診應用程式
虛擬臨床教學模式能夠為醫科學生提供度身訂造的教學個案。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許長峯醫生與港大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阮子瀚博士,在2020年開始研發智能聊天機械人,旨在幫助當時因新冠疫情而未能到醫院上課的港大醫科學生。部分港大醫科學生在2021年起試用這系統。老師按照學生程度設計合適的虛擬病人供學生問診,學生在整理病歷後,與醫學院老師進行個案討論與分析。這種嶄新教學模式的成效已於2022年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港大團隊持續研究改良聊天機械人,最近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成功研發出全港首個「AI虛擬病人」,令過往單一的機械人模式回應變得更生動,即使是同一個病歷個案,「AI虛擬病人」的回應都有分別,同時能夠像真實病人般「有個性」地與學生交談。
意義和影響
這種全新的虛擬臨床教學模式,除了能為醫科學生度身訂造合適及統一的教學個案,同時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許長峯醫生表示:「傳統的臨床教學較常依賴與實際病人的實時互動,過往礙於種種原因,如安排面診時間上的困難,未必全部醫科學生都能夠親身與病人交談問診;『AI虛擬病人』則克服有關障礙,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學生甚至可接觸過往難遇上的罕見病例,讓醫科學生獲得更多寶貴的臨床實踐機會,在廣泛和多樣化的虛擬環境中反覆練習和改進問診技巧,大大提升學生臨床判斷能力和準確性。」
港大計算機科學系阮子瀚博士指出:「『AI虛擬病人』程式具有累積資訊的功能,因此每次回應使用的口吻和措詞都會稍微有所不同,甚至可天南地北無所不談,讓醫『患』互動更像真。同時,教師也能夠透過系統收集的數據,深入分析評估學生的表現並提供針對性的指導,提高臨床教學的效率。 」
虛擬臨床教學突破時間地域,促進國際之間的醫學教育交流。許長峯醫生今年10月初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外科專科醫生吳思寧醫生合作,推行全球首個跨地區虛擬臨床教學項目,兩位醫生相互設計不同的病例個案,供兩地醫科學生通過「AI虛擬病人」應用程式問診,並共同參與在線個案討論,一同分析病人的影像檢查、內視鏡圖片和病理切片等資料。
許長峯醫生補充:「透過與其他地區醫學院之間的交流,有助醫科生相互學習優點,進一步擴闊視野及見識,促進國際間的醫學教育合作和發展,為未來的無界限的教育創新奠定基礎。」
這次香港與新加坡的跨地區虛擬臨床教學成為國際醫科教學的先例,英國愛丁堡大學西區綜合醫院外科部亦表示希望參與將來的虛擬外科臨床教學。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medmedia@hku.hk)。